2月6日23时50分,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发生6.5级地震,震源深度11公里。截至7日24时,已有7人在地震中遇难,260人受伤,67人仍处于失联中。
人类可以飞到月球上,将探测器发送到太阳系边缘及以外的地方,但是,却只能深入到地球深处数千米。为了探索行星内部,我们需要依赖间接方法。
地震学出自希腊语seismós,意思是大地的震颤,对于地球内部所发生的一切都可以从它的传播中找到答案,就像使用超声波观察胎儿一样。
不用仪器就能感觉到的地震相对容易测量,因为它们的震感强烈,而且信号清晰,用灵敏度较低的传感器就能记录下来。
传统地震仪示意图
但是,当震感非常小的时候,探测难度就会加大,例如世界各地发生的弱地震,都能在海上产生波涛。
对于这种情况,构造简单的传统地震仪束手无策,其结构通常包含一个重物摆锤,通过一根弹簧悬垂下来。重物上带有一根针,在发生震动时,可以在一卷连续的纸带上绘制曲线。偏移的幅度代表震动的强度,但以纸卷的边界为限。
从另一方面看,灵敏度还受到针尖厚度的限制:小于绘制线条宽度的小幅偏移就无法清晰识别,这相当于60dB的动态响应。
颠覆传统地震仪
为了克服这一限制,大约在35年前,有志成为地理学家的Gunar Streckeisen发明了一种被称为STS-1的宽频带地震仪。
之后,他创立了Streckeisen集团,以生产这些装置,并将它们销往全球。这标志着传统地震仪的时代结束了,Erhard Wielandt是当今现代地震测量技术的奠基人。
动态响应速度更快
宽频带地震仪与传统地震仪唯一区别就是摆锤,用于反映外界的作用力。它不再需要针,同时能达到极高动态响应,其奥妙在于它的电磁反馈系统能保证摆锤始终处于既定的平衡位置。
摆锤保持在平衡位置
Streckeisen公司的常务总监Robert Freudenmann介绍说:“它的工作原理类似于电子天平,跟踪轨迹所需要的纠正信号同时也是输出信号。作用在仪器上的力越大,信号就越强,因而摆锤能始终处在中间位置。”
运用这种测量原理可以达到145dB的动态响应,相当于18 km宽纸带。
为了记录地球的三维运动,每台地震仪都有3个摆锤。它们位于同一个圆周上,略有偏斜,彼此之间呈120°分布,同时根据作用力方向作出不同反应,并计算出空间偏差的三维图像。
十年校衡一次
一旦完成安装,高精度的机电装置就能自动工作,并且很长时间都不需要人为操作。开始运行之前,地震仪的精确调整和摆锤的平衡极其重要。
对心过程结束后,调整砝码的齿就保持在螺钉的夹片之间,而且与之不产生接触。
对心过程结束后,调整砝码的齿使其处于螺钉夹片之间,且不与之接触。
Robert Freudenmann介绍说:“传统上,地震仪总要朝向东面。为了调整摆锤的平衡,就要调整摆锤上的移动砝码,直至达到精确的平衡。这个移动砝码是一个带齿的环,可以通过旋转在轴线方向前后移动,通过与之成直角的螺钉来运动。齿环和螺钉之间有细微间隙。当达到精确平衡后,调整砝码的齿环便能保持在螺钉的夹片之间,因此摆锤可以自由移动。”
长期运行 稳定可靠
这一过程被专业人员称为“对中”,它通过FAULHABER提供的配有16:1行星齿轮传动装置的AM0820来驱动。
该装置必须满足这一精密用途的一系列要求:体积和电流消耗要小;运动精度高;耐低温,因为在阿拉斯加北部和南极附近都会用到Streckeisen的设备,但最重要的是,它必须长期保持稳定。
Robert Freudenmann说道:“为了进行长期测量,测量位置就要选在环境条件非常稳定的地方。在极端情况下,摆锤的第一次校衡是在设备投入使用之前,而第二次校衡可能在十年后。这样的话,电机就必须在长时间运行后能马上重新启动并精确地完成校衡任务。而FAULHABER的电机成为了最理想的选择。”
周密检测 精密出色
并非所有的设备都被用来进行长期测量,在阵列测量中,大量的地震仪会呈网状分布在特定区域,以记录该区域地底的活动情况。在数月或者若干年后,这些测量工作一旦完成,测量网将被移除,并转移到下个测量地点。比如,美国各个州就是按照这种方式来逐个完成测量。
不过,在运输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是运动会对灵敏度高的传感器造成影响。为了防止受损,就要用运输锁止装置将运动部件固定。这项任务由Streckeisen地震仪中的0816P006S直流微电机来完成。
Robert Freudenmann强调说:“FAULHABER既能为我们提供步进电机,也能提供微电机,实践证明,它们的品质都极其出色。”
与第一代产品相比,Streckeisen现在所生产的地震仪体积更小,安装也更方便,带有管状外壳的新型号产品还可置入钻孔中。
其安装仍需要靠精细的人工操作来完成,在安装到位之前,部件之间相互配合的精度是无法校核的。因此,每个传感器都要在防空洞中进行大量测试,以确保其不会受到气压波动的影响,这最为关键。我们通过通风机将空气吹入混凝土制成的舱内,并不断进行“充气”。
设在南极洲极点处的GSN地震观测站QSPA。该站的设计需在冰上钻出深度约300米的钻孔。图中为NSF聘请的施工单位正在QSPA观测站(离南极点约5英里)进行冰上钻孔作业。
Robert Freudenmann介绍说:“也许大家难以置信,气压的升高会改变舱内的测量条件,哪怕仅升高几纳米。我们的设备能检测出这些变化。如果设备没有完全密闭,我们会收到偏移信号。通过这类检测手段,我们能保证所交付的地震仪功能完美无缺,并能精确记录地球内部发生的变化。”
以上内容由西安西玛电机网络部收集整理发布,仅为传播更多电机相资讯、电机知识供读者参考之用,不代表西玛集团同意或默认以上内容的正确性和有效性。读者根据本文内容所进行的任何商业行为,西玛集团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。如果以上内容不实或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西玛电机网络部将及时予以修正或删除相关信息。
西安西玛电机集团网站: www.ximajituan.com |